张謇“实业救国”肇始地
张謇企业家精神孕育地
落成123年的大生纱厂:
张謇“实业救国”梦想的实践原点
——写在第七个南通企业家日
黄正平 吴昊翔
1899年5月23日,在江海平原南通有一件大事惊天动地,打破了往日的寂静,那就是诞生了机器轰鸣的大生纱厂。
它是张謇所有事业的基点,改造社会、服务社会也正是从这里出发。历经三个世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生纱厂迎来开工投产123周年纪念。2022年4月19日,江苏大生集团智慧纺纱工厂投产。七年前,南通市大常委会把5月23日确定为企业家日。
“天地之大德曰生”,江海大地,生生不息,那是张謇的理想和所有实践的意义。他的情怀是国、是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是他心中的瑰丽梦想。
张謇是旧时代的人物,却有新时代的气象。1911年辛亥革命后,张謇以其亲身实践,在致《孙中山函》中指明方向、指出道路:“实业为民生国计之原”。张謇所处时代,正是封闭僵化的清朝政府走向衰亡,而西方先进思想伴随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之时。其时,以英国为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正旺,美国、特别是日本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风华正茂、欣欣向荣。如何走出中国的强国富民之路,一批仁人志士在寻找,张謇也在认真思考、探索。
办厂在当时绝对是一件稀有的新鲜事儿,会经历艰辛,然没想到如此艰辛,历经四年,整整四十四个月,大生纱厂才在1899年5月23日机响纱出。恩师翁同龢特请人送来一副对联予以高度嘉许:“枢机一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老南通都知道,一百年来南通民生之根基是纺织也。
难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张謇的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纱厂不可能终于办成。此对联让张謇热泪盈眶、百感交集,筹备办厂过程中所遇的人与事一幕幕地如电影般复现在他眼前。有欺骗乃至欺诈的,有失约而失和的,有旁观在一边讥笑的,更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应的悲怆,以及进退两难的挣扎、无奈与彷徨……
历经艰辛、厂成纱出以后,张謇后来特请江宁的画家朋友作画四幅构成一组,取名“厂儆图”,以儆己儆人,永志不忘。《厂儆图》嘲讽并暗喻筹办纱厂过程中所遇各色丑恶人等。如果这些人事没给张謇如此大的打击,儒家出身、一向温和中庸的张謇断然不会用此法为记的。以后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张謇都会嘱人把《厂儆图》悬挂大生纱厂公事厅公开展出,对管理层进行教育并让其铭记。
1899年张謇在亲手制定的《厂约》中作出这样规定:“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原计。”这也可视作他的办厂宗旨。因此,办成之时特别兴奋,他在农历4月4日日记中就记载:“召客观出纱,至此始可免于绝不出纱之口。”于是,他也特别感谢助他一臂之力的沈敬夫:“敬夫始终忠勇可敬。”后来又相继办成大生二厂、三厂、大生副厂等现代纺织厂,从而奠定了南通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发祥地、纺织之乡的历史地位。张謇认为,其事业有成赖于不绝贤人助阵,功归“一兄一友两弟子”,其中兄指三哥张詧,友就是沈敬夫,两弟子即指江谦和江知源。沈敬夫名字靠前。
天下和地上最有意义的事情应当是生命、生存、生活,这是古人的思想,也是张謇的理解。“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用此句中的“大生”两字作为他创办第一个企业的名称,以后所举办企业也多以“生”命名。办企业祈愿长长久久,办企业需要为生民普施惠泽,张謇应当有更多关于生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作为一个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于是,办了实业再办教育、慈善。张謇对实业与教育的关系是这样论述的:“教育者,万事之母。”“惟教育为万能,可深信无疑。”“实业为教育之母。”
张謇曾经说过,江海之大,土地所生。上世纪初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从富民的实业拓展到启智的学业,张謇为之做到了。大生纱厂从1895年酝酿、起步,历经官招商办、官商合办、绅领商办三个阶段。大生纱厂,是南通近代机器制造业的发端,其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继而建成了规模庞大、类别众多的大生企业集团。其中最早的大生纱厂,历经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生生不息,已有127年历史,可谓近代以来中国企业的“元老”与标杆。而它给一方带来的影响至今仍然有生命力。诚如胡适所言:“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这样评价名实相符,一点都不过分。
一开始就由英国人把持的海关税务司署名劳福德的英国人,首先提出了“张謇先生的企业家精神”。他在1932年12月10日写于上海海关的《海关十年报告之五(1922—1931)在第十八部分开头写道:“通州之繁荣,如上一次十年报告已提及的,是由于大战时期的繁荣和张謇先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努力而造成的。由于前者的崩溃和后者的去世,通州市况已日见暗淡。”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人的评价里用了“张謇先生的企业家精神”这样的表述。“大生”,是张謇实业的肇始地,更是他企业家精神的孕育地。为筹备中(南通)日美企业家与现代化2009特展,2008年3月16日,我率队去武汉请教章开沅先生。这个展览在2009年9月23日在南通博物苑开幕,以后又分别到日本和美国展出。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高度称赞张謇“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他深情地回忆说,“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当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视察调研,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业绩展陈,再一次称颂张謇及其企业家精神。
从新中国观照企业,到新时期观照企业家,再到新时代观照企业家精神;从毛泽东同志说张謇“不能忘记”,到江泽民同志为张謇诞辰150周年题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称颂张謇“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到在江苏南通视察中要求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再到企业家精神第一次列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谱系,我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企业家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和意义。
强毅力行,通达天下,这是南通的通商精神。这八个字,既是当代南通工商界的精神气象,也是张謇的形象写照。当年,张謇从海门常乐镇来到南通城外通吕运河边的唐闸镇,开启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艰辛探索。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这条中国之路,张謇走了整整三十年。
在新时代新阶段,回过头来看张謇,作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爱国在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方面都有生动具体的呈现,他身上体现的思想品质和行为特征是这样几个方面: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强毅力行、甘为牛马的奋斗姿态,知己知彼、见贤思齐的国际视野,福泽百姓、公仆天下的社会责任。这是张謇作为状元企业家的精神特质,跨越时代又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作为早期优秀企业家,张謇实业人生突出表现为“梦想理想、创新创造、实干苦干”,其实业报国、实干兴邦的言行具有企业家榜样意义,他给我们留下了有限的有形资产,更留下了无限的无形资产。
张謇作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是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是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在他身上反映了近代以来企业家精神示范意义。张謇说过,“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大生纱厂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今天迎来大生纱厂落成123周年,其成为中国近代企业史“活化石”时,我们不会忘记张謇,相反,历史会永远记住对祖国作出难以泯灭贡献的每一个人。
作者简介
黄正平,江苏省社科联“当代苏商企业家精神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通大学兼职教授、张謇城市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张謇商业与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组织编撰出版有《张謇的文化自觉》、《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研究文集》、《大情怀大世界—张謇的企业家精神》等书籍。
吴昊翔系南通市通州区图书馆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