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国产极地探险邮轮
这个春天,南通400多公里江海岸线上不断驶出“大国重器”:3月12日,首艘国产极地探险邮轮下水,南通由此迈出自主建造豪华邮轮的关键一步;4月2日,世界最大绞吸挖泥船“新海旭”号起航,将赴沙特“造岛”; 4月26日,全球最先进的“双胞胎”耙吸挖泥船“航浚6008”“航浚6009”交付……
全球船舶海工业尚未走出冬天,南通却已早早传递出了春意:去年,全市新造船舶276.6万载重吨,较上年增长8.91%。最近,工信部发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南通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从332家基地中脱颖而出,成为28家五星级示范基地之一。
“一艘船走不远,一支舰队却可以劈风斩浪远航。”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南通正聚力打造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多支地标产业“航母编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融合贯通,以集群冲锋突破技术、成本、市场瓶颈,推进南通制造向南通创造、南通产品向南通品牌转变,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退为进,减法减出“加速度”
如今频频吸引世界目光的南通船舶海工“梦之队”,几年前,在一片激流险滩中险乎倾覆: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波罗的海指数跌至冰点,南通大量船企的主力产品还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散货船,在骤起的市场寒潮中,明德重工、太平洋海工等一批扩张过快、管理粗放的企业相继倒闭……
陷入窘境的不仅仅是船舶海工业。当时的南通,产业门类齐全、布局分散,企业数量众多,却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普遍看“天”吃饭——市场艳阳高照,就高歌猛进;市场风雨交加,便一片低迷。
“产业大而散,往往做不大、做不强。”南通决策层审时度势,决定以差异化发展打开局面,坚持少而精,集中力量扶持重点产业,打造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南通的特色在哪里?
产业基础是重要方面。南通是中国轻纺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和配套优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超过1400多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南通把握“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聚力做强高端家纺、做优棉纺织及丝绸、做特纤维新材料、做响服装产业、做精生态染整、做大产业用纺织品,推动纺织业向高端转型。
地理条件也是重要依据。南通滨江临海,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发展船舶海工业得天独厚。南通明确智能船舶、特种船舶、豪华邮轮等主攻方向,全力推动船舶海工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转型。
区位优势和产业前景也是重要考量。发挥紧邻上海的优势,南通抢抓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口”,在风电、氢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强链、延链、补链,奋力打造产业高地。
经过反复论证,南通精心绘制“3+3+N”产业体系蓝图——以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重点支柱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以及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构建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减法减出“加速度”。2018年,南通“3+3”重点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7%,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7%,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8.4%,智能装备业增长17.1%,带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
集聚发展,加速重构产业版图
走进位于国家级如皋开发区的百应能源测试车间,一套氢燃料电池系统正接受运转测试,排放的尾水流进塑料桶。“氢燃料排放出的水清洁、无污染,可以直接饮用!”百应能源董事长陈融说着,用杯子接过半杯尾水,头一仰,畅饮而尽。
几年前,氢经济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如今在如皋已集聚20多家氢能企业,形成制氢、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的全产业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中国唯一的“氢经济示范城市”称号,并成为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永久会址。
如皋氢经济崛起,是南通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缩影。对照“3+3+N”产业蓝图,南通各地纷纷锁定主攻方向——海门全力打造豪华邮轮、机器人两大地标性产业集群;南通开发区聚焦大数据和智能制造“1+1”特色产业;海安构建高端化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新材料、时尚锦纶等“4+4+N”产业体系,今年工业应税销售有望突破2000亿元……统计显示,去年南通新开工的76个工业重特大项目中,74个集中在“3+3+N”产业。
政策资源也在向重点产业倾斜。南通市自然资源管理局按照“重保优供”的原则,采取差别化供地政策,确保“3+3+N”产业项目享受出让地价“红利”;市财政局牵头制定《关于推进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强化支持力度,放大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市人才办紧扣重点产业需求,高规格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暨青年人才发展大会,实施沪通人才合作“三个一百工程”……
集聚发展,南通加速重构产业版图,相继建成海工船舶、现代家纺、电子信息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市级特色产业基地达49个。5个县(市)全部入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家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船舶和海工占全国市场的份额分别达1/10、1/3,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龙头企业水平位居世界一流、国内第一,产能跃居全球第6位。
龙头引领,千家企业登“云端”
今年初,位于南通港闸区的国盛智能集团以400万元的价格,将一台五轴龙门加工中心卖给了德国客商,在国内机床行业引起轰动。“出口产品的核心部件主要依靠进口。”面对赞誉,董事长潘卫国冷静地表示,“我希望生产出具有纯正‘中国芯’的机床。”
潘卫国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经港闸区科技部门连线,国盛智能与天津大学叶声华院士团队牵手,就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的数控系统研发和装备监测、远程维护展开密切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已进入测试阶段,有望年内实现批量生产。
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南通高起点规划建设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并以其为“创新核”,构建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全市域创新网络。同时,在全省率先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累计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78家,力争到2020年,“3+3”重点产业全部建成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科技点化,让企业脱胎换骨。铁锚玻璃本是海安一家校办企业,主要生产低端的农用车玻璃,一度走到被市场淘汰的边缘。企业以创新谋突破,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合作组建结构冲击动力学联合实验室,先后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省333人才培养对象6人、教授26人,成长为C919、ARJ21、M700等民用飞机和多型号军机舷窗玻璃的供应商。去年,铁锚玻璃等3家南通企业被工信部评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使该市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增至10家,占全省总数的17.5%。
龙头引领,带动区域整体转型。4月23日,南通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正式上线应用,成为全国首个接入国家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该平台由中天科技集团旗下企业承建,将不仅服务本集团50多家制造企业,还将推广到南通高端家纺、智慧建筑、船舶海工等优势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生态圈。
“我们正推动千家企业迈上工业互联网‘云端’。”南通市工信局局长王凯说,南通将用3年时间,为“3+3+N”重点产业中1000家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一对一”上门诊断服务,促进产业上下游、跨领域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南通市市长徐惠民表示,南通力争到2020年集群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制造业产值突破1.7万亿元,集群形成超500亿元企业2家,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建成1-2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以上智能示范车间(工厂)总数达到50家;建成1家绿色园区和15家绿色工厂,集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记者 徐超 贲腾 陈明)